科学报国 **不止

日期:2024-04-19 00:59
浏览次数:1562
摘要:

当记者走进刘先林院士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办公室时,感觉就象走进了一个 “机械设计车间”,这里的一切都和测量有关,这里的一切都在展示着科学和效率。

    刘院士的助手:“我是刘院士的助手,他把东西变来变去就是为了使用,为了方便,这和他的科研理念是一致的,就是研发出的东西一定要用于生产实践,转化成生产力。”

    年近7旬、面孔黝黑、满头白发,外表像老师傅一样的刘先林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,**批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几十年来,他秉持科学强国的精神,为我国的测绘科技事业呕心沥血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,我国摄影测量仪器单纯依靠进口,国外厂商为此漫天要价,刘先林院士带领他的团队,一步步颠覆了国外仪器在我国一统天下的局面,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,创汇1000多万元。

    刘先林:“我把**战争后,我们赔款,大量的白银向外流,我把这种情况比作大量的白银继续向外流,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,作为一个从事测绘仪器研究的科研人员,如果说白银继续外流的话,责任在谁,我觉得我要有责任心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发生。”

    研制国产航空测量仪器,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艰难之路,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。但是所有的压力,在刘先林的民族自尊心面前,都算不了什么。他说:“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,一定要有勇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。”刘先林科研团队的**工程师周祚域说,刘先林经常告诫大家:真正的**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,只有坚持**再**,才能把我国航天摄影测量事业推向前进。

    周祚域:“他从64年,25岁时就研制出**个成果是1:10000的比例尺,此后他每隔几年就会研制出新设备,他的每一个成果都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。他脑子转的快,他为了让科研人员劳逸结合,还把编辑程序一变让计算机唱歌,和他干活出成果也开心”。

    结合生产,把握走向,勇于**,是刘先林的又一精神特质。他花费国家的科研经费很少,但是成果做出一个用一个,即使在国内范围内,他也算得上是产业化*成功的科学家之一。因为他深知: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的。他对科研求新求变,但万变不离其宗,这个“宗”就是科研成果要到生产实践中间去考验,要实现产业化,要真正对社会有用。

    刘先林:“我还有一个比喻,有个事情很奇怪很可笑,一个厨师,他做的饭肯定是被人用掉了,如果一个厨师一辈子做的饭,没有被人用掉,那怎么当厨师?现在有些人做的科研成果,一辈子没有被人用掉,却不觉得很奇怪,好像很自然,这个就不正常。所以我们的科研工作不是说走出实验室就完成了,要到生产实践中间去考验你的科研成果”

    刘先林的每一项成果,都从进口产品中夺回一片市场,都使我国测绘科技在国际上争到更大的席位。仅*近十年工夫,他用过的摄影测量仪器就足以建起一个博物馆。他说,这种动力来自于他刚从大学刚毕业走到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,党委书记刘殿卿对他的嘱托。

    他说:“你要到生产中间去,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仪器,一定要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生产中间用起来。”给我下的这么一个任务成为我终生努力的方向”。

    现在,很多人劝刘先林院士功成身退,刘先林院士说:对测绘事业的热爱和豪情,让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,让他没有停下挑战自我、勇于**、科学报国的脚步:

    刘先林:“退休的事情我也想过,已经快70岁了,但是看了国外的报道,有人80、90岁了,还在那里工作,目前就是做一个车载的三维采集系统,经过拍照,把道路和城市的情况建模,建成模型,放到计算机里面,等到别人再开车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,用景观的图引导他走,比如说人们在出游的时候就需要这种东西,所以这个测绘成果将会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间来。”

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3487号